台灣的職場上,有一句俗諺叫「烙英文」。這是指有人喜歡在非必要的時候講幾個英文單字(通常都講不出一句完整的英文),目的是顯示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錯,還有讓週圍英文不好的人感覺很不爽。這些烙英文的人,通常中文也講得很好,但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時候,他就是想講英文。烙英文的人,常會被罵做作、愛現。
其實,這種情形我以前在中南部也遇過,想當年台語不好的我,也遇過很多人向我「烙台語」。在中南部住過的人都知道,很多南部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用台語來交談,雖然他們的滿洲話(Mandarin)也講得很好,但是沒有為什麼,他們就是想講台語,也不在乎週圍的人聽不聽得懂。但是,卻從來沒有人說這些烙台語的人愛現、做作,相反地,還說他們很親切、自然。
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大家都知道台灣國民教育的「英文科」教得很爛,通常要出過國留學、 ABC、或是有錢上何嘉仁的人,才會「講」英文,所以,「講」英文就等於「炫耀財富」。而台語不用有錢補習或出國就能學得很好,所以講台語並沒有炫耀財富的嫌疑。真是奇怪呀,你對別人講「象徵高貴」的英文,暗示你認為他聽得懂,抬舉了他反而會讓他不高興。
在台灣學習語文是一件辛苦的事,學台語或是英文都是。想當年我為了要學好台語,鼓起勇氣和朋友們講台語,唱台語歌、買台語小說回來朗誦。但最後,我想用台語交談時,大家都笑了。在台灣為了要學好英文,我買了「空中英語教室」每天聽半小時,但是如果上班時,不小心講出昨天新學的單字,又會被人說「烙英文」。雖然,學語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生活中不斷練習,但是在台灣這個環境裡,大家對學習語言的人都不友善。想學英文的人,說了幾句英文,就是做作;想學台語的人講了幾句台語,卻會被嘲笑。
【圖片摘自:Young Learner English】
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你只要回顧你那苦學英文的歷程就會懂了。在台灣,很多人都想學英文,但是永遠學不好,所以他們「恨英文」,你想講英文前必須要顧慮他們的感受。因為從國中到高中,所謂一週五堂的「英文課」是背單字、唸課文,還有記住破碎不通的狗屁文法,好讓你考聯考時會填答案。但是有一天遇到英文書,你只會急著找中文版;當你遇到迷路的外國人(包括菲律賓人),有勇氣的人會說How are you,膽小的人就在旁邊傻笑。
【GOOGLE提供的廣告】
其實,學英文和台語一樣,都是人自然的需求。比起台語,學好英文可以和世界上更多人溝通,可以接受更多資訊,視野更廣。但是拜補習班行銷手法之賜,學英文卻被塑造成「高級的象徵」,漸漸地英文就暗示著階級。這造成的結果,是台灣人對英文扭曲的心態。口一開,英文講得好,就自信一百分(表示你是名門之後);一講錯,表示你一無是處(八成是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)。
於是,把「英文」連上「階級」之後,就造成了很多台灣人一輩子學不好英文。這也是為什麼,常常在美國的課堂討論時,台灣人總是最沉默的一群。因為,他們的心中還殘存著「講錯英文的陰影」。這時候,我們很熟悉的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朋友都摩摩喳喳講個不停。雖然他們講的英文我都聽不懂,但是至少他們作到了很多台灣人不敢的事情「開口講英文」。
【圖片摘自:bootsnall.com】
實際上,想學好英文,你只要看看菜市場阿桑就知道,一個人的語言講得好不好,和一個人有頭無頭、有臉沒臉完全無關。唯一的重點是每天要不斷地練習。有機會就要讀英文、聽英文、開口講。一個能把第二語言講的很好的人,我只知道他一定很勤勞,每天不斷地練習、閱讀才能有一點成果。而且,學習語言的路上,根本就沒有終點。考完大學聯考後,我才開始學習真正的英語。至今十年了,每天還是會遇到不懂的單字、聽不懂的口語還有老外疑惑的表情。如果你覺得,你不能在台灣烙英文,你一定要學會了英文才能講,那我看你這輩子別想講英文了。
所以,各位朋友,勇敢開口講英文吧!只有想學又不認真學英文的人,才會認為你講英文就是「烙」。因為認真學習的人,都知道勤說英文,才是使英文進步的唯一方法。
和三分鐘熱度一起爆發小宇宙,在FACEBOOK按「讚」就對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