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這篇文章,好像我跟這幾位科學人文界的先知們說起話來了,我先想發表何謂「人文素養」,這個問題,我從小學讀到研究所,從台灣讀到美國,從來也沒哪個有職業道德的老師教過我。又因為我也已經是中年人了,是社會的中堅份子,我想自己有必要來想想「人文素養」究竟是什麼?終於爸媽不懂,老師不教,但隨著時間的過去,皺折深化,生活磨難了我,我終於得出了一個自己的答案:
人文素養沒人能教你,也沒有學校會開一門課叫人文素養,因為素養不是知識,不能突然被教會。會有某種「素養」的人,都嘛是一直在該領域裡浸淫著,因為他總是很想了解,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,就會一直用各種方法,不擇手段鑽研其中的知識,然後他的感受,也會被這件事物影響著,所以,要得到某種「素養」,人一定得有熱情。
就像我的本科系是農業,雖然畢了業後,我做了幾份相關工作,通常不是被fire, 就是受不了低薪又太累而跑掉了。後來嫁作人妻,因為夫家深似海,也一直進不了這行,但我仍然覺得我是一個很有「農業素養」的人,雖然我沒辦法「種田」,但卻會一直看這方面的書,有時候去到別人的田裡,遇上懂的人,就東問問西問問,跟他們聊天,然後看到眼前的農作物欣欣向榮,我就會覺得好快樂呀!我有心中,就是有股動力,很想了解現在大家農民到底都在做什麼,我一直有欲望想提升自己的知識,因為我形而下的目標,就是有天要當一個百萬大農民!
人文素養也是,你每天的生活,其實就構成了人的文化,想要人文素養,不用去蠻荒部落裡看人家怎麼生活啦!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一切背後的奧義,都有欲望去了解的話,那就是人文素養了。比方說,每天上班累死了,難道只為了養大小孩付清房貸嗎?把小孩養大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是要培養他進台大唸醫科?沒別的了,我們就是照著別人做什麼,然後我們跟著做;別人說什麼好,我們就去搶!也不用思考這一切對你有何意義。這,也就是蘇格拉底會說:「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」。看吧!我最後還是扯到了哲學家,我可是真的有人文素養呢!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來謀生,如果你對生活的狗屁事,還有熱情跟強烈的好奇心,會盡情的放縱你的感受,於是對生活中種種問題有自發的思考,那就決定了你是否會有人文素養。
再來,為什麼人文素養總會跟音樂、藝術、文學、政治、法律、宗教扯在一塊呢?因為音樂、藝術、文學,都是不同的人,對他們生活中種種事件所刺激出的紀錄。你如果對自己的生活背後的奧義有興趣,那你自然也會想知道別人的,所以久了之後,你思考不出,感受不出自己的生活有何意義,就就會去看別人的,思考別人的。關於集體的人類生活,也會紀錄在政治、法律、宗教這些領域上。
但是,會構成任何素養的重要條件,就是你本身有沒有非常強烈的熱情,用各種方式想要去了解一樣東西。並不是你擁有某種知識,就會自然產生那種素養。比方說,我認識一些音樂系的同學,都是從小練樂器,長大讀音樂系的,但是陪她們聊的,永遠都是買什麼名牌啦!自己老公多有錢啊,教一堂課可以賺多少,順便挖苦業餘音樂者不夠專業。這種人雖然具有人文學科的技能與知識,但跟人文素養,是真的扯不上邊,想跟她們聊聊音樂,試著從她們身上發掘一些關於音樂的知識,我也發現這些人通常都是對音樂沒強烈興趣的。
本文已移至三分鐘熱度的新家,欲詳全文請點: